1952年虎頭埤測量總實習(史惠順家人提供)

1950

配合國家發展,為全臺國土測量奠定基礎

推動國家建設與經濟發展,最重要的起步就是一張「詳盡確實的地形圖」。當年隨國民政府遷臺、水利部水利航空測量隊的10個木箱,在塵封多時後,1951年由臺灣省立工學院的史惠順教授簽約「暫時借用」,開箱取出珍貴的糾正儀、多倍製圖儀、複照儀等儀器,當時市價高達10多萬美金,成為成大土木系測量教學與協助臺灣國土測量的起點。

史惠順教授帶領的成大測量團隊,從1950年開始接受各方委託,以精確的平面測量作為國家建設的根本。其中最大規模的是「海埔地開發」,自桃園大園到高雄興達港之間,共有兩百多位學生參與,完成高達2,268平方公里的海埔地航測鑲嵌圖的施測,與雲林到高雄間的1/5000航測鑲嵌地形圖,成為臺灣基礎建設幕後的重要推手。

上述優異的成果,讓來臺視察的聯合國羅馬糧農組織首席顧問大為佩服,主動捐贈精密的「蔡司一等立體測圖儀 Zeiss Stereo-Planigraph C8」給成大。有了這臺航測儀加入,如虎添翼,先後參與了曾文水庫壩址的施測、協助十大建設中的中山高速公路與桃園國際機場航測工作;後續的第二高速公路、核電廠、臺中港、楠梓加工出口區的量測也都有成大人的身影,可說是替國家重要建設打底的測量先鋒。

伴隨國家發展軌跡,量測各方土地的同時,史惠順教授發現日治時期的地籍圖原圖,在美軍轟炸總督府時被燒毀,各地政單位使用的僅是副本,上面有許多破洞,土地界址糾紛不斷,精確度有待商榷,勢必影響臺灣未來發展。因此,史教授向當時的行政院蔣經國院長提出報告,先為臺南作第一次地籍航測,並後續展開全臺三大測量工作:從全臺「三角點」檢測,定下地形圖繪製的三角測量基準點,以便加快地籍圖重測,完成「全臺航測鑲嵌圖」,為國土測量奠定了重大的基礎。同時也為各縣市政府施測「都市計畫圖」,包括臺南、臺北、臺中、嘉義等城市都有成大人默默努力的身影。

從1950到2010年,成大測量隊秉持史教授的教誨:「以真善美做為測量準繩。」追求測量資料的真實,處理的完善,與成果的完美。成大人不畏辛勞,上山下海,以堅忍的毅力完成長達半世紀的國土測量,一步一腳印為臺灣經濟與都市發展量測出最精確的底稿。

1961年史惠順教授於海埔新生地進行測繪工作(史惠順提供)

1951年於航測儀器進行繪測工作(成博蒐集整理,非典藏 / 翻拍自國立成功大學校史記要初編) 

1971年以威特A8精密航測製圖儀工作(成博蒐集整理,非典藏 / 翻拍自成大概況60、61學年度) 

arrow-left

1947

協助制定CNS國家標準,奠定產業發展基礎

合建臺南水工試驗室,開創臺灣港工模型第一例

1950

arrow-righ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