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6秋到1988夏,成大學士後醫學系學生至臺大醫學院接受臨床教育,是成大醫院的「出埃及記」,此為第一屆學士後醫學系學生於臺大見習時的師生合影(成大醫學院提供)
堅守急重難罕崗位,悉心守護是不變的信念
擘建成大醫院與醫學院,造福南臺灣
1980年,成功大學前校長夏漢民在任內提出「發展成功大學成為一所完整的綜合大學」及「提升南臺灣醫療水準,平衡南北醫療差距」兩大目標,爭取設置醫學院暨附設醫院,為政府遷臺以來設立的第一所醫學中心。
為了造福鄉梓,經黃崑巖教授等人的奔走籌設,1983年成大醫學院成立,1988年附設醫院營運啟用,成為南部第一個國立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。秉持著「成為醫生之前,先成為一個人」的醫德教育與人文涵養,成醫的創立猶如及時雨,悉心守護,讓南部民眾可以就近得到最適當的醫療照顧。
成大在醫學領域的耕耘也由此翻開新頁,教學、研究、服務並進,不僅投注醫療課題也兼顧最新的醫學研究發展,同時善盡大學的社會責任。
臺灣醫療體系五大皆空,唯有成醫49%畢業生堅定不移
成大醫院的創院理念是:擔負起南部「急重難罕、救急救命」的醫療任務,守護每一個民眾的健康。黃崑巖院長期盼成大醫學院的畢業生,秉持著創院的理念,堅守崗位且要有「如果不想走完就不啟程」的決心。
醫學院圖書館外的陶壁刻鑄醫師誓詞,時時提醒醫者所肩負的天職,所顯現的是,在臺灣醫療生態環境「五大皆空」——內科、外科、婦科、兒科、急診醫療醫師缺乏,人力吃緊的醫療生態環境下,根據2021年的統計,成大醫學系畢業生秉持院訓,仍有高達49%的校友堅守於這五大科別,而未轉往其他科別,無私奉獻的精神十分難能可貴。
不輕言放棄棘手難解疾病
這樣的精神,也展現在醫學研究上。對於棘手難解的疾病,成大從不輕言放棄。以「癌王」胰臟癌為例,它難以早期發現,治療困難且預後不佳,2003年成大醫院成立臺灣第一個胰臟癌治療團隊,當時在林炳文主任支持下,由現任醫學院院長沈延盛醫師結合不同科別,撰寫治療準則並擬定新處方,提供病患完整診斷、治療及照護。
團隊並蒐集病人手術前後的檢體及血液,建立臺灣第一個胰臟癌資料庫,供分析研究,了解治療效果並改進治療方式。從臨床到基礎研究的持續努力,2017、2018年成大胰臟癌病人的5年存活率已達14%,超越英國、美國的9%。
此時此刻,當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,成大也積極承擔起大學應有的社會責任,由資訊工程系特聘教授蔣榮先與放射科醫師蔡依珊等人組隊,以AI人工智慧判讀肺部X光片,能在短短一秒內即可辨識是否有新冠肺炎特徵,及時向醫師示警,為全球防疫貢獻一份心力。
此外,醫學發展日新月異,成大也掌握趨勢,發展「智慧醫療」,跨領域、跨單位進行教學、研究與臨床合作, 2020年更成立人工智慧虛擬實境教室,無論是研究聚焦消化道癌症的精準醫療與細胞治療等等,希冀透過持續創新,為醫學教育與醫療服務帶來新動能。
生技力,創造農漁產品新未來
成大透過醫療專業守護國人健康,另一方面則透過生技研發實力,創造農漁產品新未來。例如,由成大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陳虹樺領導的蘭花研究團隊,與國際團隊攜手合作,2015年完成全世界第一個蘭科植物-小蘭嶼蝴蝶蘭全基因體解序。2017年成大熱帶植物與微生物科學研究所蔡文杰教授、生命科學系張松彬副教授、蘭花研發中心蕭郁芸助理研究員,再次與國際團隊合作,完成最原始蘭科植物-擬蘭全基因體解序,未來可望大幅提升臺灣蝴蝶蘭產業的競爭力。
在水產養殖領域也創佳績。成大講座教授羅竹芳,鑽研蝦白點病數十年,並投入蝦急性肝胰腺壞死病研究,對全球蝦類養殖學術及產業影響深遠,世界動物衛生組織(OIE)2020年更頒予傑出貢獻獎,是臺灣第一位獲此榮耀的專家。
成大也將學研實力落實於產業,提升石斑魚產業經濟價值,生物科技與產業科學系特聘教授陳宗嶽帶領團隊,整合生物免疫抑制、精準基因體育種及人工智慧等技術,提高育成率、縮短生長期、讓魚肉與脂肪倍增,大幅降低養殖成本,打造智慧養殖技術鏈,同時也結合光電綠能開創漁電共榮生產模式,創新技術榮獲第8屆國家新創獎、東元獎及科技部傑出研究獎的肯定。
1989年行政院長李煥前來參與成大醫學中心啟用(成大醫學院提供)
1991年醫學院陶壁誓詞完工,李茂雄、黃崑巖、韓良誠與藝術家朱邦雄(左起至右)(成大醫學院提供)
2014年沈延盛院長安慰胰臟癌病人(成大醫學院提供)
成大醫學院於2012年成立光學影像核心實驗室(出自《成大簡介》)
2015年成大與國際團隊完成全世界第一個蘭科植物-小蘭嶼蝴蝶蘭全基因體解序(出自《成大簡介》)
2014年成功大學安南校區海洋生物科技轉譯中心養殖三廠(陳宗嶽提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