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0年成立全臺第一所臺灣文學系,首開臺灣文學研究的先驅(蔡侑樺提供)
成大是臺南的一份子,攜手厚實城市與國家發展
座落於府城的成大,受到古都的滋養,累積厚實的人文基礎,而成大更以自身量能反饋府城,從致力古蹟維護、文化資產保存到深入考古研究,進而改變整個城市的治理,甚至影響到全臺灣的城市風貌,真正做到保留臺灣人文資產,為社會貢獻一校之力。
為文資保存盡心力,持續與城市對話
臺南,是臺灣最早開墾的城市,留下許多人文薈萃的元素。儘管成大是工學起家,但作為這個四百年古城的知識核心,成大不斷深化人文社科領域,扮演知識提供者與價值詮釋者的角色,持續與城市對話,落實大學的社會責任,成為臺南的最佳後盾。
對於城市的治理與文化資產保存,成大率風氣之先,積極參與多項保存與搶救行動。例如1935年時,赤崁樓以「普羅民遮城址」被指定為史蹟,當時總督府派遣千千岩助太郎技師前來參與調查、監督工程。最後他獲邀至本校任教,於1944年創立建築科。1960年臺南市府再次修繕赤崁樓,亦由成大建築系擔任修復研究與工程設計者,充分展現出府城與成大的緊密連結。
1950年代,位於五條港區,由三郊興建的水仙宮,於日治時期被拆除部分廟宇,拆除文物散入民間,郭柏川教授盡可能多方收購,做為本校建築系習畫的教材。1967年,臺南市府為拓寬道路,決定拆除座落於逢甲路的小西門,成大師生十分關心,當時的羅雲平校長於是派員與市府積極溝通,終於在1970年順利遷移至光復校區小東門城垣上,展現成大對古城的護持之心。此外,臺南地方法院也歷經多次拆除危機,經成大師生親赴司法院陳情,終於在1991年獲得古蹟認定,開啟保存日治時期建築之濫觴。
從孔廟出發,改變臺灣城市美學景觀
成大關切臺南府城的整體發展,都市計劃專業的羅雲平校長,任內無償撥用臺南火車站後方土地給市府,更撥用供大學路西段的開通,同時帶動育樂街等區域發展,對火車站與大學城區域的城市發展影響深遠。成大參與城市與社區發展,例如現今遊客必訪的孔廟文化園區,過去曾面臨發展遲滯的問題,透過成大團隊的努力,以「都市的保存與再生」思維出發,集合成大建築系、都市計劃與交通管理等各方面專家,運用減法哲學,打掉毗鄰忠義國小的一道圍牆,使孔廟本身及周遭古蹟景觀豁然開展,向南北街道延展,搭起校園與城市發展的橋樑,也讓孔廟有了更易親近的距離,成為「生活環境博物館」。
成大參與啟動的改變,也帶起一波公共空間去圍牆化運動、老屋再利用、認養都市閒置空間等熱潮,進而影響到1990年至2000年的臺灣城市景觀,圍牆陸續拆除,拉近居民、社區與校園、公共空間的距離,引動當代都市美學發展的新趨勢。
瞭解臺灣身世,累積面對世界的養分
了解自己,才能走向國際。從1970年代開始,成大中文系設立「鳳凰樹文學獎」,50年來化為孕育成大文學作家的沃土,在臺灣這塊土地上,不斷揮灑著精彩動人的筆觸,勾勒出臺灣人文的多元風貌與靈魂。歷史系成立「史蹟勘考研究室」,師生們在臺南各處進行實地踏查、訪談、拓印碑文,探索在地身世。除了地表上的踏查,成大考古團隊更進行地底下的研究,2019年從熱蘭遮城挖掘出清代溝渠、舊屋舍遺址與街廓,尤其是17世紀瓷器,展現出荷西時代的臺灣,與世界貿易體系的交流。其他在大臺南區陸續出土的原住民聚落文物,也顯現兩三千年前不同族群,在這塊土地上的文化交流。
這些歷史與考古的研究,提供更多元的觀點,挑戰「臺灣史等同明清時代的漢人歷史」視野,引領臺灣人開始以更宏觀的角度不斷思考:「臺灣是什麼?」,重新探索「臺灣」的定位與價值。
2000年,成大成立臺灣第一所臺灣文學系,首開臺灣文學研究之先驅,培養學生深入探究臺灣文學、文化與歷史的核心價值,走在「臺灣是什麼?」這條探詢的路上。2003年「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」於原臺南州廳正式開館,首任籌備主任為成大著名臺灣文學家歷史系林瑞明教授,在其與成大一群熱愛鄉土文學的教師戮力下,更見梳理臺灣文學對於臺灣精神文化傳承的重要性。
2019年起,臺南市府文化局為迎接建城四百年,籌劃於2020年委託成大共同纂修「臺南文學史四百年」。為期三年的府城文化大事,乃由中文系陳昌明榮譽教授召集校內外相關研究學者,攜手為府城的生命長河、也為臺灣的未來留下彌足珍貴的歷史記憶。而「臺灣是什麼?」也將在這樣的文化道路上逐漸被廓清。大約同時,即2019年起,時任成大副校長林從一也積極推動「臺灣學」計劃, 深入探討族群、階級、性別、政策、社會支援體系等多元議題,透過社會實踐,培養出具有文化主體性的「新臺灣人」。
蘇慧貞校長指出,「成大不僅是一所大學,更是臺南的一份子。」唯有知道自己的過去,才有邁向未來的養分。由文學院陳玉女院長著手策畫,2017年推出大一新生必修的「踏溯臺南」跨院通識課程,結合歷史形成與都市發展脈動,讓學生走出校園籓籬,實際去參與、去瞭解社會,也更深刻地去省思「人」的價值。
除了連結在地,2006年,成大成立「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」,以全英語授課方式,吸引來自世界各國學生,縱向連結產品、多媒體互動、服務等設計,橫向整合創意產業的藝術、創意、行銷、工程、創新、創業、智財法律等領域,透過產學合作、學術研討、工作坊等,串聯多元產業及臺南城市社區,提出解決方案。該所國際化的碩博研究生更將在成大薰習的人文底蘊帶回母國,讓臺灣在人文社科與設計領域的影響力邁向「在地全球化」。
透過長期在人文社科領域的努力,成大不只厚實了學生的人文底蘊,更將源源不絕的量能注入城市,造就出關鍵的社會核心價值,也在城市、臺灣和世界未來的發展史上,烙印深刻的軌跡!
孔廟文化園區人行道,是近20 年來改造後的結果(蔡侑樺提供)
2020年「踏溯臺南」臺江內海的變遷-參訪城西防風林(成大踏溯臺南辦公室提供)
2020年「踏溯臺南」水乳交融路線-參訪烏山頭大壩(成大踏溯臺南辦公室提供)
2020年「踏溯臺南」府城老行業探訪-光彩繡莊林玉泉師傅講課(成大踏溯臺南辦公室提供)
成大副校長林從一積極推動「臺灣學」計劃,期待透過社會實踐,培養出「新臺灣人」(成大新聞中心提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