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

EN

中文

EN

系列活動

2021/4/22

第二屆成功人文講座-性格與歷史

國立成功大學文學院「成功人文講座」,其命名緣自在台灣早期歷史具特殊意義的鄭成功,以東亞現代性為主要關懷方向,旨在推動人文學術研究並鼓勵學術社群之活動。明鄭時期代表著臺灣進入現代化的起點,同時也與東亞近代文化發展密不可分。二十一世紀以來,在全球化、資本化、數據化之多重衝擊下,同受漢文化土壤滋養的東亞文化,如何面對現代性的洗禮,重新審視傳統文化的價值,是東亞文化圈不容忽視的課題。

王院士少年早慧,壯年沉潛,著述既豐厚且深探幽微,每有啟發後學之洞見,引領學術新趣向、帶動學界風潮。王院士近年研究,關注「思想的生活性」、「生活的思想性」,以及這兩者之間往復交織,宛如「風」般來回往復的現象。歷史人物的思慮、情意與行動,即便後來能抽繹出普遍與恆久的一般性意義,但最開始也與當下的歷史與生活情境不能完全分開。在強調「思想」與「生活」時,王院士同時反省歷史寫作中「人的消失」的問題,他注意到,近百年史學思潮中有一條若隱若現的主線,便是否定「人」在歷史中的地位。而且近代歷史學太過傾向於從人的日常生活世界中抽離出來,太受過度抽象的、哲學化的思潮左右。沒有了「人」的歷史,也使得歷史這一門學問日漸遠離了它原初的任務。

講座的系列講題,圍繞著「歷史」與「人」之間千絲萬纏不可分割的關係,不論是歷史中的人還是觀看歷史的人,人的回歸,以及對人與其所處歷史情境的同情的瞭解,是本講座關懷所在。如前輩史家陳寅恪所說,能夠「與立說之古人,處於同一境界,而對於其持論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詣,表一種之同情,始能批評其學說之是非得失,而無隔閡膚廓之論。 」超越自我時空的限制,與歷史人物在六合之間同遊古今,歷史因此是一種擴充心量之學。

https://sites.google.com/gs.ncku.edu.tw/chengkunghs2021/%E9%A6%96%E9%A0%81?authuser=1

國立成功大學理學院舉辦四場理學論壇大師開講,2日首場邀請中研院院士彭旭明發表「分子之美」專題演講。彭旭明以淺顯易懂的言語,運用圖像、照片與3D模型輔助,讓學生理解分子原理及箇中奧妙,領略科學與美學結合的迷人之處。

彭旭明指出,「分子之美」的構想是受美國科學家羅德.霍夫曼教授1990年發表在《美學與藝術評論》的期刊論文與台大化學系教授金必耀的分子串珠模型所啟發,希望用繪圖、圖片或真實3D模型,將許多精美的分子呈現在大眾面前,讓大家用眼睛就能看到什麼是結構化學。

彭旭明表示,萬物都是由原子、分子組成,認識原子與分子是知識份子應具備的基本素養,由原子組成的分子,是讓純物質保持化學性質的最小單位,當化學反應時,分子內部用來連接原子的化學鍵斷裂,使原子重新組合形成另一個分子,這個分子將擁有不一樣的特性,可能是反應活性的改變,也可能是有特殊的光學性質或電磁特性。

彭旭明說,目前已知的分子種類超過2000萬種,可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、提高人類的健康水準,化學家仍持續不斷開發新的分子,期待藉由它們蘊藏的特殊性質或變化萬千的反應,開啟另一種可能。

成大理學院院長陳淑慧表示,彭旭明教授在美國取得化學博士學位後,回國任教台灣大學化學系,曾擔任該系系主任及台灣大學副校長,專門研究無機化學、結晶學與奈米科學等,在分子導線(金屬串)的研究更是名揚國際,曾獲得教育部學術獎、國家講座、總統科學獎等榮譽,並於1998年獲選中央研究院院士,為了讓更多學生一睹大師風範,大師論壇也開放給非化學系學生聆聽,成大師生都有很大的收穫。

理學院在3月至5月舉辦的4場理學論壇大師開講為成大90週年校慶系列活動之一,除第一場彭旭明院士的演講外,還有3月12日台大前代理校長、物理系特聘教授張慶瑞主講「General knowledge for quantum technology of modern citizens」、4月20日中研院院士、台大化學系名譽教授牟中原主講「Mesoporous Silica for Applications」、5月11日中研院院士、台大生化所特聘研究講座教授王惠鈞「Structure-based drug discovery: Small molecules, biologics and cell therapies」等三場。

https://news.secr.ncku.edu.tw/p/405-1037-218715,c5934.php

1